我国酵母菌遗传学研究的先驱——陈士怡
微生物学报 f、、,·’,3一p,‘、,q i学科先贤{畸(i(<一c<’。辱一E一《一一、士我国酵母菌遗传学xot-究的先驱——陈士,I台8陈士怡,外文名ShibYiChen,1912年5月4臼生于浙江省宣平县保和乡(现武义县新宅镇)少妃村,1994年8月】7日卒于浙汀杭州。陈上怡卅生于农村耕读之家,有兄弟7人,行五。父亲陈兆勋在乡间耕作和做小生意。陈士怡6岁启蒙,1927年考人浙江省赢第七中学(今金华一中),1930年入浙江省立杭州市高级中学,1933年因全省江省水产试验场任实习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在武义县方园学社任数理化教员,后到内迁的同济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任助教。1940—1946年在遵义任中困蚕桑研究所助理员、研究助理。1946得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庚款资助,到法国巴黎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1nstitut deBiologiePhvsicochimique)的遗传研究室,在著名胚胎学家和遗传学家埃弗鲁西(B.会考成绩优异被保送入浙江大学生物学Ephrussi)指导下从事遗传学研究,获巴黎系,193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浙陈士怡遗像(1921—1994)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8月南提西厄(G.Tissier)和埃弗鲁西推荐,兼职于法国科学研究中心遗传研究所的研究助理。1950年lo月归国任浙江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教授。1952—1958年任浙江农学院教授兼副教务长和生物学教研组组长,1958一1986年任杭州大学教务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生物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和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生物研究所所长,1987年退休。陈士怡担任过的学术职务有:浙江省科协副主席、浙江省遗传学会理事长,浙江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副院长、浙江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生物学科组组长,还担任过《遗传学报》和《遗传》编委,国家教育委员会生物学教材评审委员会成员兼遗传学教材编审小组组长。陈士怡于195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并曾被评为优秀党员。1940年7月,陈士怡应著名生物学家蔡堡之聘请到中国蚕桑研究所从事家蚕数量性状遗传学研究。这是他后来在遗传学研究中取得出色成绩的开始。1942年起在《中国蚕桑研究所汇报》中发表了他对家蚕遗传研究的第--ftE报告,1948年义向在法国召开的世界养蚕业大会上提交了他的研究结果。经谈家桢之推荐到埃弗鲁西实验率工作之初,他在完成温度对果蝇眼睛颜色突变之影响研究后,便转向酵母菌遗传学研究。当时,有关染色体外遗传学(当时称细胞质遗传)的研究已开始采用酵母菌作为材料。陈士怡到来之前,埃弗鲁西发现用吖啶黄处理无性繁殖的酿酒酵母营养细胞,可使发生突变的酵母菌菌落比未经处理的野生型菌落小一半左右。原因是形成小菌落的突变细胞是呼吸缺陷突变体,不能正常进行有氧代谢,因而难以有效地利用有机营养物质而生长缓慢。这种呼吸缺陷突变体在无性增殖的细胞中也能以0.5%一1.0%的频率自然发生。埃弗鲁两认为这种小菌落突变体在研究染色体外遗传上很有用处。陈七怡掌握了解剖酵母子菌囊的显微操作技术后,采用逐个挑出每个单倍体细胞直接进行接合的交配方法研究其遗传性,从而能更迅速而直观地获得二倍体杂合子。这种方法上的创新,为酵母遗传学研究创建了一种新方法,成了他后来取得更大成果的重要手段。1950年他以“一项酵母菌杂交新技术”为题在法国科学院周刊上发表了这项技术。,陈士怡通过一系列杂交试验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营养型小菌落的核基因是正常的,它之所以是小菌落是由于其染色体外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所致;第二,分离型小菌落是因为核基因发生突变,而其染色体外基因仍是正常的,但其功能依赖于正常的核基因的存在。此外,他还发现分离型小菌落自交所产生的合子,萌发+本文撰写中.主要参考了浙江大学李桃生教授发表在《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生物学卷2》(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中的陈士怡传记,并承李教授多方介绍传主生前身后情况和审阅本文,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