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的动物学课程改革与实

动物学科历史悠久,知识体系涉及动物形态学、动物分类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和动物发育学等,其内容庞大、结构描述抽象,概念化理论较多,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1-4]。在互联网背景下,动物学课堂教学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矛盾与挑战,表现为:教师“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方法与学生多渠道快速获取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知识传播者”角色与学生希望的“学习设计师”不相称;教师的“知识权威”姿态与学生心目中“学习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存在落差[5-6]。不可否认,如今大学课堂中“95后”和“00后”学生是在信息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与“80后”和“90后”学生有着显著的不同,面对新生代大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原有的教学组织形态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他们的需求[7]。必须重构动物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融入多维互动元素,才能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本文从“问题引领”为导向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拓展思维训练,“多维互动”为核心的“实物标本-数码模型-二维信息”一体的全息体验,“自主参与”为目标的学生科研实践和教学软件开发,“科学评价”为结果的学生自评体系创新4个方面阐述了动物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拓展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1新形势下动物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动物学课程内容可大致分为34个门类,其下又有众多的分类阶元,涉及200多万种动物,而且许多知识较抽象,关联性不强,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众多[8]。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手机移动端阅读已成为学生重要的知识来源。学生在课堂上也逐渐暴露出“快餐式”的学习特征,重心不再是认真做好笔记,他们不太愿意关注学术理论、技术研究的由来,而更关心技术的应用与现实价值。因此,针对新生代大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过去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对知识的汲取。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角色转型,主动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学习共同体,还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多维互动,创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全新的教学模式介绍动物科学发展前沿的最新研究方法、动态与成果。

近年,有关动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许多高校也做了不少探索。大致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1)动物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要时时处处体现“课程思政”职责,在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价值传播不可忽视[9];修立辉提出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PBL”和“TBL”教学方法,强调问题情景教学[10]。2)许多作者强调动物标本在动物学教学中的价值与重要作用,为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11]。要让学生参与标本采集、制作动物标本,参与动物资源调查以及实验准备工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12]。3)动物学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学活动完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动物学教学网络平台资源共享,也使学习不再局限在本校的课堂上[13]。4)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类科技活动以及指导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14]。5)改革探索动物学课程考核方法,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15];规范实验课程的考核,考核权重更多地倾向于实验操作的过程,体现成绩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公正性[16]。

2动物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我们在动物学教学改革实践中具体设计并实施了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2.1 构建“问题引领,拓展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方案

采取“用故事引入问题”和“以悬念引人入胜”的教学创新。做到每课必有案例,聚焦学生的好奇心。每次上课前结合教学内容用3~5 min讲述一个关于动物与人和自然的故事,用20多个趣味科学故事贯穿全课程。如讲述“海洋中的恶魔——赤潮”(原生动物)、 “鬼斧神工的有孔虫”(多孔动物)、“海滨浴场的致命杀手——水母”(腔肠动物)等,并推荐学生关注“动物传奇”等专题系列节目及公众号。

每次介绍新的动物类群时,结合介绍我国动物学先驱秉志、朱冼、童第周等为世人所敬仰的生平故事,也讲述郑守仪院士与有孔虫的不解之缘,甲壳动物泰斗堵南山先生,鱼类学泰斗朱元鼎,贝类学泰斗张玺,航天宇宙生物学开拓者贝时璋等科学名人的故事;并适时介绍发现青蒿素并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屠呦呦。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需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坚持。通过这些生动的人物故事传达了具有科学精神内涵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