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动物学野外实习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实践与探

生物学野外实习是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科研素质、野外生存能力、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学野外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一结束的暑假进行,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对某一区域内的动植物等生物类群及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特征进行科学系统的实地调查,将植物、动物与其生存环境结合起来,运用现代植物学、动物学和生态学野外工作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自然界,认识生态学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认识该区域物种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为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

科研素质是科技人员从事科研工作应具备的素质,科研素质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三方面,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生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工作,注重实习过程各阶段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本文以生物学野外实习三大内容之一的动物学野外实习为例,从多个方面探讨动物学野外实习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1 将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贯穿实习过程各阶段

野外实习经费不足是许多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一些高校试图通过压缩野外实习时间来解决这一问题[2-4],我校也不例外。我校将野外实习分为实习前期、实习期和实习后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规定了不同的任务(见图1)。为了保证实习教学质量和效果,将一部分实习内容安排在实习期之外进行,节省时间和经费。

1.1 实习前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方法

实习前期是指下达实习计划后到进驻实习地点之前的阶段。在这段时间,指导教师要对整个实习做好安排,确定实习地点和实习时间,还要根据实习内容与学生协商分组及项目选题,指导学生收集文献资料,为实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实习地点选择是动物学野外实习的前提,直接关系到实习质量。实习地点选择应以实习目的为导向,实习目的不同,选择的地点就不同[5]。在明确实习目的后,要通过查阅文献及必要的调研,选择符合实习目的和要求的实习地点。

(2)动物学野外实习时间也要依据实习目的来定。动物学的野外实习不同于植物学,动物会受到食物、温度、求偶、气候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繁殖时间各不相同,这些都是选择实习时间必须考虑的专业因素。实习的主体是学生,安排实习时间除了考虑标本采集时间,还要考虑学生时间安排,二者要兼顾。

(3)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是贯穿实习全过程的工作。在实习前应讲解查阅和使用文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查阅和使用文献。

(4)进行野外科学研究训练是实习课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在研究项目选题上,许多高校[3,6-11]采取教师指定课题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以及小课题研究模式,我校也采用类似办法,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题,使学生在实习前就明确自己的研究内容。

在实习前期,通过选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通过实习地点、实习时间确定及文献资料的收集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方法。

图1 实习过程的阶段划分和阶段任务

1.2 实习期:培养学生的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

实习期是指在实习地点完成各项工作的阶段。动物学野外实习期的主要工作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标本进行调查、采集、临时处理、制作以及鉴定。

1.2.1 标本调查方法

野外实习调查方法一定要科学[12],这样才能真实反映被调查地的物种数量和分布,不同类型的动物常规调查方法如表1 所示。

表1 动物学野外实习常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 特点 代表类别线路法 按照特定的线路进行调查和采集标本陆地动物点线结合法 在对调查点调查的基础上,以调查点为中心,向四周延伸调查,以线路连接各个调查点两栖类、爬行类样带法 在不同的海拔高度设调查样带进行调查陆地动物样方调查法 每种生境随机设3~5 个样方,每个样方应调查到地表、土壤和植被的物种昆虫类访问法 采取走访、访谈、照片、问卷调查等方式特定类群、珍稀濒危物种

1.2.2 标本采集

在野外环境下进行标本采集,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见表2),这样才能既达到实习目的,又保护动物资源,还不破坏环境。作为生物学工作者,要爱护动物资源,不能滥加捕杀,特别是一些个体稀少或濒临灭绝的种类更应注意保护[11-12]。根据研究需要,采集到的标本要保持标本的完整性,要正确、详细地记载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