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杂志
    主页 > 综合新闻 >

功勋人物谱科技篇:著名的动物学家——刘承钊

  刘承钊(1900年9月30日―1976年4月9日),原名承诏,字令擎,山东泰安人,动物学家、教育家,在繁殖生物学与性行为的研究中,发现“雄性线”。长期从事两栖类自然史的研究并发现大量新种属,对横断山区两栖动物的分类区系与角蟾亚科的分类系统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创的见解。

  1924年,刘承钊考入燕京大学心理学系,1年后因对动物学产生兴趣,转入生物系,在该系受当时知名学者胡经甫、李汝祺等教授的熏陶。

  1927年,刘承钊从燕京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被燕京大学生物系主任胡经甫选留该系任助教,一边教学,一边进修研究生课程,并在李汝祺教授指导下从事两栖动物的研究。

  1929年,刘承钊从燕京大学生物学系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并得到金钥匙奖励,晋升为讲师。

  1930年,刘承钊应聘到沈阳东北大学生物系担任讲师,并从事北方蛙类与蟾蜍第二性征与性行为的研究。

  1931年,日军进攻东三省,刘承钊不愿做亡国奴,又回到北平燕京大学。此时,他在美籍教授Alice M.博爱理(Boring)女士的指导下,继续从事两栖动物的研究。

  1932年1月,刘承钊经博爱理的推荐,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深造。7月,到达位于美国东部纽约州伊萨卡的康奈尔大学,师从Albert H. 芮特(Wright)教授主攻两栖爬行动物学。曾利用假期到芝加哥等地博物馆查看标本。

  1934年春,刘承钊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国无尾两栖类的第二性征(Secondary Sex Characters of Chinese Salientia)”,被刊印入该校学位论文集,荣获科学和教育两项金钥匙奖励,被选为Sigma-Xi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毕业后,刘承钊到华盛顿等地参观考察,然后取道欧洲,去英、法、德、意、奥地利等国博物馆查看藏于该处的中国标本,尤其是一些模式标本。同年9月4日,回到中国,从上海转苏州东吴大学执教,担任生物系教授,兼任淡水生物研究所所长,并继续从事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东吴大学被迫于10月15日迁往浙江省湖州(吴兴县)。由于战火一天天迫近,学校不得已于11月14日关闭。次日,刘承钊带领部分生物系学生及职工共22人于深夜离开湖州西行。

  1939年,刘承钊带领的部分师生并入华西协合大学,刘承钊受聘为该校生物系教授(至1946年)。其间兼任燕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和生物系主任一年。后来又兼任该校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以及《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自然科学部的编辑。

  1945年,刘承钊兼任华西协合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至1950年)。

  1946年,刘承钊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期间完成400页的英文专著《华西两栖类》,并成为美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会终身名誉会员,被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聘为名誉研究教授(至1947年)。

  1947年,刘承钊抛弃了国外安定舒适的生活与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了祖国。回国后继续担任华西协合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任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至1950年)。

  1950年,刘承钊应燕京大学的聘请到该校担任生物系主任,同时被聘任为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至1951年)。

  1951年夏,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又把刘承钊从北京请回成都,担任政府接管后的华西大学第一任校长(至1953年)。

  1953年,院系调整后,华西大学改为四川医学院,刘承钊改任院长(至1976年)。

  1955年,刘承钊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73年,刘承钊在大雪山麓的宝兴县进行了一生中最后一次野外采集。

  1976年4月9日,刘承钊因急性心肌梗塞,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76岁。

  刘承钊是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为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刘承钊于四十年代在美国完成长达400页的《华西两栖类》专著,五十年代他总结了三十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中国无尾两栖类》专著。这两部权威性专著将两栖动物分类学理论和方法又一次推上了新的高度,得到国际两栖爬行动物学界的赞誉。